第五章团的学校工作!

2012年05月31日 16:28  点击:[]

1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根本职责和工作的切入点是什么?

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根本职责是育人,重点是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战略高度,以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为中心,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具体来说,高校育人有五个层级的目标:一是必需的专业知识;二是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三是比较全面的素质;四是良好的品德;五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这些目标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和组合。其中专业知识学习、知识结构培养主要依靠第一课堂的学习训练,而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在帮助青年学生具备比较全面的素质、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坚定理想信念三方面入手,寻找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作用。比如,通过举办“挑战杯”竞赛、实施素质拓展计划、扶持学生社团发展等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学习先进典型等促进大学生提升个人品德;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理论学习、社会实践、骨干培养等工作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团组织可以积极尝试在培养学生的学术专业知识、合理知识结构方面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2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思想引领的主要目标和方法是什么?

思想引领是高校共青团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从学术、历史、现实的逻辑出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引、凝聚、激励大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思想引领的重点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大学生始终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使学生认识到在当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在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归根到底是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历史逻辑;

二是要引导大学生把继承民族精神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使学生不仅要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还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学习和借鉴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归根到底是理解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中国发展过程中与世界的关系;三是要引导学生把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相结合,使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深刻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自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归根到底是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就思想引领的方式方法来讲,高校共青团积累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推进社会实践、扶持理论社团、树立先进典型等有效途径。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要着重强调以下几方面:(1)要把握科学性,使思想引领符合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规律,善于运用学术、历史、现实的逻辑开展引导工作,尤其是要注意抓住不同阶段、不同群体学生的思想意识关键点,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

(2)注重分类引导,要尊重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把握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的引导目标和引导方法,尤其是要抓住刚入校、毕业前这两个关键时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3)把组织社会实践与引导社会观察结合起来,继续坚持并完善社会实践这一基本途径,

赋予社会实践更强的思想性和专业性,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注意社会观察的全面性和普遍性,注意观察的深度,注意在比较中观察,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4)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和把握学生特点,更多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平等互动中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组织、开展活动,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改“把真理交给学生”为“带领学生去寻找真理”;(5)突出时代特色,一要善于用青年喜欢的话语体系来创新教育内容的表达方式,二要根据青年人喜欢的沟通、联络、交流、聚集方式,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不断创新引导的手段和途径,三要善于把时尚元素注入到引导工作中来;(6)把思想引领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学生的许多思想问题往往是与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引导工作要真正有效、为青年学生所接受,真正赢得学生对组织的信任为基础和前提。

3学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有哪些?2009年6月,全团启动实施了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学校战线制定了专门的工作方案,选择了200所学校(包括普通高校、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普通中学、中职学校四类)开展试点。核心目标是“增强基层团组织的活力,消灭组织建设空白点,探索创新学校共青团工作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制度性安排”。根据各类学校的实际情况,试点的主要任务各有侧重。

普通高校的主要任务包括四个方面:(1)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为龙头,探索针对不同类别、不同专业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规律和关键点,对他们进行思想引领的有效措施和具体路径;(2)根据大学生素质能力结构要求,强化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导向,探索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再设计,创新拓展训练内容和方式;(3)根据青年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联络和聚集方式的新变化,探索楼宇建团、网上建团、社团建团以及“多种模式、多重覆盖”,逐步构建快速、有效组织动员大学生的渠道;(4)探索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更好地落实“党建带团建”的具体途径。

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的主要任务包括四个方面:(1)根据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特点,落实“党建带团建”要求,探索、明确团组织工作职能定位,

积极争取党政领导支持,在团建工作人、财、物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2)规范团组织基本设置,探索新型团建组织架构和模式,建立健全团的组织生活制度、团员教育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实现团建有章可循;(3)探索在民办高校规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就业创业等基础性工作,有效构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提升活动内涵,增强工作实效性;(4)按照“专职为主导,兼职为补充,积极吸纳学生”的思路,建设数量合理、人员稳定的团干部队伍,探索加强团干部培训的新办法。

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包括三个方面:(1)探索把青年意识、公民意识、成人意识作为逐层推进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切入点的有效形式,逐步构建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分层教育体系;(2)规范入团教育的基本内容、方法和程序,探索创新增强入团仪式感染力的办法,探索加强中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3)按照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生团校建设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9号),切实加强中学生团校建设,探索做好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衔接、意识衔接的具体办法和路径。

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包括四个方面:(1)找准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关键点,探索确定符合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2)探索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完善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3)以社会化技能培养为重点,探索具有共青团特色的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4)探索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的有效办法。

学校战线基层试点工作启动后,采取了以下举措推进:(1)制定方案,确定试点重点课题。团中央学校部2009年6月下发了《学校战线基层试点工作推进方案》,按学校分类确定了25个重点试点攻关课题,按照启动筹备、第一轮实施、中期评估、第二轮实施、总结五个阶段实施。(2)建立分类指导责任制,强化对学校的工作指导。团中央学校部选择了65所大中学校(包括20所普通高校、15所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15所普通中学、15所中职学校和民办中学)作为直接联系指导学校,在内部由相应处室按照分工负责联系指导。(3)摸清团建基本情况。2009年9月,团中央学校部开展了一次面向全国所有大中学校的团建基本情况普查,调查内容包括各类学校数、在校生数、团支部数、团干部数等八项指标,初步掌握了全国和各省份的学校团建具体情况,为试点推进奠定基础。(4)加强调研督导。2009年8月—12月,团中央学校部分别在北京、湖南、河北、山西、辽宁、福建等地召开了区域性的基层试点研讨调度会,了解试点推进情况,分析试点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研究深化试点工作的办法。(5)出台制度性文件。2009年12月,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意见》,就建立健全各级团组织、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团员队伍建设、加强学生组织和工作阵地建设、加强和改进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等五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6)对基层试点课题进行再聚焦。把25个试点课题聚焦成4个更具普遍性意义的重大课题,指导各试点学校据此确定试点重点。(7)建立工作交流机制。在《学校共青团工作简报》开设试点工作专栏,刊载优秀的试点方案,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学校试点工作的好经验和好做法,供互相学习借鉴。(8)做好中期评估。2010年1月26日、27日,团中央学校部在京召开共青团学校战线基层试点工作推进会,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同志、书记处书记卢雍政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方向,200所试点学校提交了本校试点工作中期自评报告并作交流。(9)开展高校共青团典型案例征集工作。面向全国试点高校、211工程高校,按照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活动工作和试点重点课题三大类征集优秀工作和活动案例,截至2010年3月5日,各地各高校共上报案例528个,并将择优结集供基层学习、交流,并从中提炼成功经验。

4如何运用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手段构建高校共青团工作体系?

近年来,以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发展迅猛,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日益成为大学生的重要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更好地实现组织和工作覆盖、更广泛吸引凝聚和影响学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应对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客观上看,无论从网络硬件条件、网络教育和应用普及程度、网络技术人才等各方面来看,高校共青团拥有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工作的相对优越的基础条件。为此,团中央提出高校共青团要积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贴近青年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启动实施“红网”工程,及时调整学校共青团的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和工作机制,建设以互联网、手机为载体和手段的工作体系,实现网上、网下“两线作战、联动并进”的整体工作转型。

“红网”工程实施的具体思路是:把握一个核心,明确三项任务,打造三支队伍,完善一个体系。一个核心就是“红网”工程必须以思想引领为主要宗旨。三项任务就是:一要通过网络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好阶段性的舆情研判,为真正实现有针对性的思想引领打好基础;二要正确引导学生的网上社会观察,通过在网上开设专栏、话题讨论等方式,对国家政策、党的理论、社会现象、热点事件进行解读,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科学的观点和看法;

三要主动开展网上思想引领活动,把共青团一些经典的行之有效的主题教育活动根据网络的特殊要求和学生新的兴趣点进行策划包装,打造共青团的网上活动阵地。三支队伍就是要以学校战线的广大团干部、学生会干部为依托,打造共青团凝聚影响的骨干队伍,为“红网”工程实施奠定人才基础。

一个体系就是依托现有的团组织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团中央学校部为中枢、省级团委学校部为骨干、学校团委为独立单元的“纵向分层、横向分工、全国联网、扁平高效”网络化工作组织体系。

实施“红网”工程要遵循网络媒体和传播的规律,掌握学生联系、交流、聚集的新特点,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正面引导为主,

尊重多元、包容差异,融合思想性、时尚性和娱乐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刻认识新媒体吸引和影响学生的本质原因,牢牢把握学生作为新媒体骨干使用者和发展推动者的主体地位,以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尊重市场运作机制,把握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未来趋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品牌建设、渠道拓展和应用创新为核心提升团属新媒体竞争力,以项目化方式加强与社会新媒体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目标共赢。从目前各种新媒体的发展状况和应用程度以及共青团事业发展的需要来看,新闻网站、即时通信、手机媒体、SNS社区、博客(微博客)、公共主页、电子邮件以及各种互动式、分享应用是学校共青团组织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研究和运用的新媒体形式。

5“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的背景、主要目标是什么?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式是什么?

重视对青年的培养是党的一贯传统。2006年,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的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让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团中央于2007年5月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2007年7月,团中央印发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包括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三部分群体。

大学生骨干培养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的重要部分。为了推进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专业化、系统化和科学化,2009年8月,团中央印发了《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对大学生骨干培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式做了明确要求。

大学生骨干培养的基本原则是:(1)坚持把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殊要求相结合;(2)坚持组织培养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3)坚持理论框架训练与能力结构训练相结合;(4)坚持把组织社会实践与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引导相结合;(5)坚持把培养选拔与日后的观察、举荐、使用相结合。

大学生骨干培养的主要方式包括:(1)理论学习,通过开设有针对性的专门理论课程、举办辅导讲座等,引导学生骨干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学习对社会思潮、社会热点问题的正确分析解读;(2)社会实践,组织学生骨干利用寒暑假返乡的机会或组织他们到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国情考察,

深入到基层生产一线参加劳动锻炼,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3)社会观察,通过举办形势政策报告会、在媒体上开设社会观察专栏、编发学习辅导读本、组织学生骨干参加对外交流等方式,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4)红色教育,组织学生骨干实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等,寻访历史见证人,重温入党誓词,增进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朴素感情;(5)能力训练,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组织学生骨干参加各种专业化的能力训练、素质拓展,开展相应的活动进行情景模拟体验;(6)交流研讨,组织学生骨干按班、小组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讨论、质询,就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和辩论,就学习、实践、出访中的收获和体会进行交流。

6高校共青团组织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主要做法有哪些?

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是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成长的龙头性工作,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重要支撑。现阶段,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思路是: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加强与就业指导部门的协同配合,以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为基础,以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为导向,以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重点,努力构建包括意识培养、观念转变、素质拓展、技能提高、实践锻炼等环节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体系。按照这一工作思路,主要做法包括:(1)推动就业创业教育。以KAB项目为载体,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

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2)强化就业创业能力的实践锻炼。对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工作项目进行梳理和整合,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平台和机会,帮助他们提高社会化技能、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就业创业所必需的能力。(3)提供就业创业见习岗位。积极建立高质量的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集中组织大三、大四学生及毕业一年内未就业的毕业生参加见习,帮助大学生丰富职业阅历,提升就业适应能力。

7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向和思路是什么?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共青团的传统知名工作品牌,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从1997年开始已经开展了13年,全国已有近2400万青年学生、200万支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广大农村基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益和社会反响。今后一个时期,要在秉承“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一是把组织社会实践和引导社会观察相结合。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和社会现象,通过社会实践得出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既要看到实践育人的优势,也要看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机会有限的基本事实,通过举办社会实践总结表彰、实践交流活动,扩大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中的传播率和影响力,使社会实践更好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二是提高社会实践组织实施的科学化水平。重点从三方面入手:首先,

要在活动设计策划阶段,依据素质拓展的理念,进一步提炼精准的育人目标和方式,使社会实践更加有的放矢;其次,要在活动实际实施阶段,按照项目化管理机制,改进相对粗放的过程控制模式,使社会实践成效实现有效评估;第三,要遵循“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避免社会实践活动走过场、走形式,使育人目标和服务宗旨落到实处。

三是完善和创新工作长效机制。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积极拓宽经费投入渠道和数量,建立相对稳固的实践基地,增加社会实践机会,进一步扩大活动覆盖面,缓解僧多粥少的制约;其次,针对学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在活动中加强分类指导,更多地让学生自主设计、组织活动,使共青团由“实施者”更多转变为“资源配置者”和“活动授权者”;第三,要与学生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

8“挑战杯”系列竞赛的基本流程和深化方向是什么?

“挑战杯”系列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系列竞赛活动,分为“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两赛隔年举办。按照“挑战杯”系列竞赛业已形成的校、省、全国的三级赛制,其基本流程分为4个阶段。(1)校级竞赛。各高校团委按照竞赛章程有关规定举办本校的竞赛活动,并择优推出本校参赛作品。(2)省级竞赛。各省级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牵头成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负责对本地参赛作品进行初评,并组织本地作品向全国组委会申报。(3)全国复赛。全国组委会聘请非高校的一流专家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地申报作品进行预审,确定部分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决赛的终审和展览。(4)全国决赛。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参加决赛的作品进行现场问辩和书面终审,评出参赛作品等次奖和参赛学校集体奖。

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一步突出竞赛育人的宗旨,“挑战杯”系列竞赛今后的发展和深化要更加突出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使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在参与竞赛过程中经受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系统训练,更好地提高创新能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要侧重培养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实践性为导向,整合社会、企业、媒体等各方面资源,鼓励参赛学生将纸面上的创业计划书付诸于实践,使竞赛过程真正成为创业实践过程的全真模拟,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创业。

9高校共青团组织收集和研判学生舆情的主要载体和方法有哪些?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动态,正确把握学生的真实需求,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基础。科学收集、研判学生舆情应该成为高校共青团日益重要的日常工作。

从工作任务来讲,学生舆情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及时收集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舆情信息;二是对阶段性或重要时间节点的学生思想动态和舆情信息进行分析研判;三是针对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必要的引导。从工作队伍来讲,主要包括三支队伍:一是依托广大专兼职团干部;二是依托广大学生干部和学生骨干;三是社会专业机构的辅助力量。从工作方法来讲,重点是四条:一是定期开展调查,比如在春、秋两季开学后进行相对固定的学生思想动态调查;二是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载体,对学生聚集度较高的主要网站进行重点观察,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三是加强与社会专业调查机构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增强舆情分析的专业性;四是建立高校、省级、全国三级信息报送分享制度,明确责任人,开展联合分析研判。

10如何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对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

依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章程》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的有关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负责指导和管理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具体措施包括:(1)切实加强政治领导。学校团委要在党委领导下把握学生会、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对学生会、学生社团开展大规模社会调查、举办哲学社会科学讲座和报告会等活动要严格把关,加强监督。要探索和推进在学生会、学生社团中建立党团组织,在学生活动中融入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2)规范完善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学生会聘用秘书长制度,进一步强化学校团委对学生会的管理和指导,

不断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学校团委要设社团部或指派专人负责社团工作,社团数量较多的高校可成立社团联合会,要督促学生社团制定、执行《社团章程》和内部工作制度,对学生社团及其成员的行为加以规范,保证学生社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3)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对学生会、学生社团负责人的选拔培养,使那些思想过硬、作风正派、素质全面、有社会工作能力的学生能担任学生会、学生社团负责人。要有计划地对这些学生骨干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推优评奖和综合测评等方面充分考虑他们从事的工作及其业绩。(4)不断推动工作创新。要密切关注和研究学生会、学生社团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精神改进和创新学生工作。要积极探索学生网络活动、跨校跨地区活动的管理方式和办法,正确处理学生会与学生社团、学生社团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1如何理解中学共青团工作在全团的基础性战略地位?

中学共青团工作在全团具有基础性、源头性和战略性地位。一是中学生规模和中学生团员数量大,目前全国在校中学生有8300多万人,中学生团员约3640万人,占全国团员总数的近47%;二是中学是团员发展的源头,据不完全统计,全团7800多万团员,超过90%的团员入团时间是在中学教育阶段;三是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团员意识的最佳时期。因此,中学共青团工作在全团处于基础性战略地位,对于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2中学共青团应如何设计团队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

构建团队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是从全团工作整体布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要工作思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共青团学校战线的重要工作任务。

一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中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和成才规律,按照“系统规划、有效衔接、分层实施”的要求,努力实现中学共青团、少先队思想教育内容的一体化衔接和党、团、队组织意识的有效衔接,不断增强中学共青团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把握素质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从思想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方面,科学划分不同阶段学校团的工作目标、内容和方法;三是认真研究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等一体化分层教育的关键点,注重工作的延续性和实效性,形成一体化分层教育的链条。

13如何深入推进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共青团组织实施的一项优化课外活动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计划。中学共青团要以“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为统揽,一是把中学共青团工作融入中学国民教育体系,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以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化技能为重点,紧密结合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素质评价等新课程体系改革,系统探索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融、互促的第二课堂教育体系;三是通过对学生参与素质拓展的经历和成绩进行客观记录和评价,实现中学共青团参与素质教育的有形化;四是通过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雏鹰奖章、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紧密衔接,实现大、中、小学实践教育活动的系统化。

14如何指导中学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更好地自主开展活动?

指导中学学生会、学生社团是中学共青团的重要职责。一是要理顺共青团与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关系,把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工作纳入共青团的工作规划,积极营造学生会、学生社团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核心作用,加强指导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加大对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三是加强对青年学生骨干的培养与指导,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进而推动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发展;四是鼓励学生会、学生社团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扩大活动影响,服务更多同学。

15如何以仪式教育为载体开展中学生思想引领工作?

思想引领是中学共青团工作的根本职责,仪式教育是中学阶段思想引领的重要载体。要以团员意识教育为重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入团仪式;以国家意识教育为重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升旗仪式;以青年意识教育为重点,为年满14周岁的初中生集中举行迈入青春门仪式;以公民意识教育为重点,

为年满16周岁的中学生集中举行居民身份证颁发仪式;以成人意识教育为重点,为年满18周岁的中学生集中举行成人宣誓仪式;充分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团日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逐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16如何帮助中职学生增强学习动力、提高职业技能?

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职业技能是中职共青团工作的基本要求。团组织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切入点,把帮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了解社会生活及其发展趋势与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结合起来。要用与专业相关的成功创业案例激励学生,帮助他们认清社会发展趋势,看清职业发展前景,激发学生成才的内在动力。要配合学校有关部门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要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大赛活动,促进中职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

17如何帮助中职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是中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任务。团组织必须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学生,注意把开展普遍性教育和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结合起来,注重发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在普遍性教育中,要强调精神追求,让学生认识到实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可,关键是要有本领、有良好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在运用典型开展教育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从校友、老乡、普通劳动者等身边的先进人物中挖掘树立可亲、可敬、可学的典型,激发学生学习典型的动力。在文化育人工作中,要注意实现思想性、娱乐性和时尚性的有机结合,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和职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要引导广大中职学生传承团结友爱美德,弘扬互帮互学精神。

18如何培养中职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化技能?

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化技能是中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路径。社会化技能包括语言技能、行为技能、思维技能三个层级。其中,语言技能主要包括表达、交流、沟通技能,行为技能主要包括组织、协调、合作技能,思维技能主要包括观察、适变、创新技能。这些技能都是一个人走向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团组织要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组织生活、社会实践、社会模拟和接受专门培训,培养他们沟通、表达、交流以及组织、协调等社会化技能。要切实加强学生会、学生社团和班团组织建设,吸引、凝聚学生通过组织参与来增加与人、与社会的接触。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表现自己、与人合作、熟悉社会。要围绕表达能力、沟通技巧、礼仪文化、职业规划等内容,精心策划、组织各类培训活动。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主动适应社会,积极面对挑战。其中,以团队游戏为代表的社会模拟因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强等特点,正逐步成为培养青少年社会化技能的重要途径。

19如何引导中职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逐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引导中职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逐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是中职共青团的根本职责。要以帮助学生理性、全面地认识社会现象为切入点,把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理论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社会观察结合起来。要找准中职学生思想意识的关键点,引导学生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有机统一;

要把握中职学生认知、意识、信念、情感形成的一般规律,科学选择使用教育引导的方式方法,增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要在注重真理本身的魅力的同时,注重感情、信任、友谊在真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注重运用情感、时尚、艺术的力量传播重要思想准则;要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感受家乡、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变化发展的实际,培养他们对党、对社会主义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强化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20如何加强中职共青团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团的建设,一靠工作制度和工作条件,二靠工作内容设计,三靠团干部队伍。在工作制度和工作条件上,主要靠学校党政组织的支持。党建带团建是加强基层团的工作和组织建设的根本制度保障,在中等职业学校,团组织要积极争取学校党组织在制度安排、干部配备、工作条件创造、工作指导四个方面的支持。学校领导班子中要有专人分管共青团工作,领导班子要定期听取团组织工作汇报,专题研究共青团工作,团委书记的岗位应由专人担任。

在工作内容设计方面,团的各级组织都要发挥作用。全团要把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帮助中职学校团组织围绕育人任务的四个切入点,合理设计工作内容、工作载体和工作路径。省市两级团组织要有专人负责中职共青团工作,通过建立工作例会、经验交流会、确定联系点等方式,切实加强对中职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把更多资源向中职学校倾斜。在干部队伍上,重点要选好团委书记。中职学校团委书记的选拔要综合考虑三个条件:一是热爱青年工作,二是有一定的创造性,三是有一定的社会阅历,熟悉所在学校相关社会领域的情况。在基层团干部任职年龄上,要力戒形式主义,不能简单地以年龄画线。

上一条:第四章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工作
下一条:第六章团的城市青年工作

关闭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经济开发区唐骏欧铃路99号   电话:0533-3821039   邮编:255130 版权所有:共青团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委员会   技术支持:西安恒远翼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