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红色经典
第三期“青马朗读者”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足以应付社会多样性的变化。”之要求,不断激励着新时代的青年前进。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青马朗读者《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第四期,一起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州班”,对文化发展,文化传承的重视与期待吧!

本期诵读者(一)
《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
北舞“福州班”送来电视机》

— 学校“青马班”学员 —
陈虹宇
采访组:除了推动成立“福州班”,习近平同志在福州任职期间对福州的文化文艺工作一直都很重视和关心。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马国防: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主政六年,对福州文化工作非常重视,包括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业文艺团体建设、文化市场发展、文化设施完善等。那时,福州的财力十分有限,但他依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说明他站位很高,有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
1991年3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文化局调研,对当时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逐一与我们研究解决方法。他提出“出人、出戏、走正路”要求,指出福州文化不仅要有地域特色,更要走在全省前头,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争创一流业绩,这才叫省会城市。他要求文化工作要配合中心工作,要做好长远规划、加强队伍建设。我印象很深的是,他找我谈话时曾问我:“听得懂福州话吗?”他还说:“小马,你是外地人,我也是外地人,我们都不是福州人,但是,对福州文化要特别重视,尤其是对福州的地方特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对闽剧的发展也很重视。闽剧是福州戏,地方戏曲演员只能自己培养。当时,闽剧班设在南公园红旗剧团旁,条件很差。习近平总书记调研后说,闽剧班非常重要,要将“拨款建设闽剧班”列入下一年度的福州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后来,福州闽剧学校就在原地拆掉重建。现在闽剧团的获奖演员如吴则文、杨帅,都是这个学校培养的。
陈继勇:福州市文化局编有一本双月刊《福州文化》。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1996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文化事业、参加文化活动以及对文化工作作出的批示、指示等内容,在《福州文化》上体现的就有一百多次,涉及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包括闽剧、评话等福州地方艺术,还有歌舞、群众文化、文化遗产保护等。
本期诵读者(二)
《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
北舞“福州班”送来电视机》

— 学校“青马班”学员 —
窦晓暖
采访组:请大家介绍一下“福州班”的课程设置和学习内容,以及在“福州班”学习时有哪些令你们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林姝敏:“福州班”的课程设置非常充实,学员每天从早上6点半开始练早功,上午进行四节专业课训练,下午进行四节专业或文化课学习。此外,我们还要利用中午时间进行“剧目课”的学习排练,晚上还有固定专业课或文化课的晚自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尽心尽力,为我们付出了大量心血。
1994年7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利用在北京出差的机会,到北舞附中看望我们,并在北京的福州会馆专门和我们座谈、合影。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们要刻苦努力学习,不怕苦不怕累。他说,这是舞蹈艺术的殿堂,来了就要好好学。他殷切希望我们要学成归来,为福州的文化艺术发展贡献力量。
闵晓晶:当时团里的领导经常与学校沟通,学校安排了特别有经验的老师来带我们班,班主任和主课老师都是从我们入学到毕业一教到底的。贾美娜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她是一位非常公平公正的老师,从来都不会因为学生资质不同而区别对待,对我们的生活也关心得细致入微。男班的徐志刚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每天清晨把他们“拽”出来练早功。北舞附中还从外校请来顶尖的老师,比如,请来中央民族大学的池福子老师等,对我们的专业课进行指导。
陈冲:当时教我们的老师都是北舞附中非常优秀的教授和专家,像贾美娜、邱友仁老师,有的老师带完我们这届学生就退休了。我们属于民间舞专业,当时学哪个民族的舞,就请哪个民族的老师,教得很纯正。二年级的时候,男女班学员第一次合体排练节目藏族舞蹈《青稞丰收》,大家都很兴奋。老师们倾囊相授,我们每个人都学了两三个专门剧目。毕业回来的时候,老师说我们带回福州的节目够“在全世界巡演两圈”。